【化工】環保部回應治污導致企業損失 欠賬總是要還的
環保部大規模督查執法是否造成企業停產限產經濟損失過大?對此,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27日表示,環保執法打擊的是違法企業,是黑色的GDP,扶植的是合法企業,是綠色的GDP。在執法過程中,肯定會對一些違法企業、不達標企業造成較大沖擊,甚至關停淘汰,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欠賬總是要還的。
環境保護部昨日召開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為治理空氣污染,環保部組織大規模督查執法活動,效果很好,但是民間有一些說法認為,一些企業停產限產遭受的經濟損失過大,是不是付出的經濟成本、人力的代價太大了?如何平衡治理污染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劉炳江就此表示,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斷過,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論。大家都感覺到2017年是環保執法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力度最大的一年。在如此大的執法力度下,中國宏觀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表現怎么樣,給大家共享一組數據。看待環境與經濟問題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從宏觀上看,從整體上看,從長遠來看。
他介紹,2017年全國工業生產增速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連續六年下降的態勢,呈現企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出現積極的變化,這是第一個結論;2017年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同比回升3.7個百分點,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五年的下降態勢,大家會認為受沖擊最大的是鋼鐵行業,統計顯示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能利用率提高了4.1個百分點。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大家一目了然。
據統計局對全國574種主要工業產品實物產量統計,2017年產量實現增長的數量為408種,較2016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從企業的利潤看,2017年1-11月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率同比增長21.9%,增速較上年提高了13.4個百分點。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對經濟造成了大的損失,那么宏觀上看這些數應該都是負的,而事實上恰恰相反,都呈現的是大幅度增長,企業利潤率大幅度增長,產能利用率明顯改善。
他說,再來看一下“散亂污”企業,2017年環保部重點對“2+26”城市開展了“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涉及6.2萬家,“散亂污”綜合整治,是扶堵結合,扶持環境績效好的企業,打擊非法的、“黑色”經濟。環保部也組織做過深入分析,如果“散亂污”企業全部安上高效治污設施,那么這些企業不僅錢掙不到,甚至還得賠本,這些企業之所以能長期存在,就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環境成本內部化沒得到落實,所以賺的都是污染環境的錢。
他指出,“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換來了環境質量改善,促進了動能轉換,提升了城市品位,從更深層次激活了生產要素,達到“一石多鳥”的目標。
一是,據專家估算,2017年“2+26”城市“散亂污”企業整治對PM2.5濃度下降貢獻率達30%,切實解決了人民群眾身邊的污染問題,因為群眾對“散亂污”企業投訴量是最大的。
二是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產業轉型,解決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舉個例子,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原有2000多家膠合板企業,原來年納稅額只有兩億多,綜合整治后,規上企業數量從39家增加到100多家,納稅額也翻番了,你們可以去那里看一看,原來企業周邊環境臟亂差,現在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群眾普遍叫好。
三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營造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這里有一個例子,就是邯鄲永年區的特色產業標準件產業,整改前有9000多家,通過集群整治,市場環境得到優化,國內外客商云集永年,引進了21個高端標準件項目,總投資達到230多億,實現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我們現在整治散亂污企業,與國家提出的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他進一步指出,環保執法打擊的是違法企業,是黑色的GDP,扶植的是合法企業,是綠色的GDP。在執法過程中,肯定會對一些違法企業、不達標企業造成較大沖擊,甚至關停淘汰,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欠賬總是要還的,“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還要進一步向全國推廣,請大家客觀理性來看待這個問題。
來源: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