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面對行業形勢和存在問題,思想引領 行穩致遠
經冬復歷春,行業傳佳音。來自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的消息說,2017年建材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7.5萬億元,同比增長8%;實現利潤5173億元,同比增長17%。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是行業上下集中產業智慧、多渠道共同努力所取得的。
欣喜之余,我們也看到建材行業所面臨的嚴峻局面和存在的現實困難。最主要的問題是:行業的產能過剩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行業運行存在下行風險。從2017年全年來看,建材行業增速呈走緩態勢,大部分過剩產能只是暫時關停,并沒有真正實現去產能的目標任務,化解過剩產能依然是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點。
面對行業形勢和存在問題,大家都在積極想辦法。宋志平更是站在新時代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整個行業的命運與前途的角度來思考。為此,他一直孜孜不倦,勞心費力。我們在與宋志平的訪談對話中,感到了他的大局意識,他的深思熟慮,他的實事求是。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要求。建材行業正好可以結合行業自身特點,適應新時代發展新要求,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說,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經濟理論上的滯后一定會帶來經濟政策層面的被動甚至敗仗,而經濟政策層面的敗仗一定會帶來經濟發展的倒退。宋志平說,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支撐,一個行業和一個企業要想做百年老店、實現長遠和高質量發展何嘗不是如此呢?作為行業企業的領袖人物,宋志平已經把宏觀環境和建材行業自身的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來思考改革、創新與發展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在理論和實踐自信的基礎上,給行業在新的一年及未來如何發展指明方向,探索出一定的路徑,供行業同行們來思考。這已經成為他內化于心的一種習慣,一種使命,一種責任,其實這也是一位企業家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一見面,宋志平就對記者說,最近他在思考,沒有成熟的符合實際的經濟理論的支持,我們的改革與創新以及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很難順利完成的,所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等經濟思想成為指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論。
在此基礎之上,宋志平才又談到行業企業應該如何進一步完善“三去一降一補”,發揮政府引導、協會促進、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加強行業自律,鼓勵改革創新,真正實現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產品標準質量,以需求為導向,調整產業產品供給結構等,才是實現建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此外,一個關鍵的因素是要有改革和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用好的機制來充分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
前幾天,有記者問他,宋總,改革有那么多風險,您怎么還改革?宋志平回答說,是因為責任,不改革企業就沒有出路,不改革員工就沒有生路。
一切源于責任。當年,宋志平大學畢業后在工廠放著好好的技術員不當,卻自告奮勇當銷售員,并不是他喜歡銷售員那份工作,而是他看著車間倉庫里積壓的產品發愁,責任感也油然而生。后來,他來到中新集團,當時企業資不抵債,也是源于責任,9年后把中新集團帶進了世界500強。宋志平去國藥,也是源于責任,在那里促成了四家央企的四合一重組。說起來,兩材重組其實也是個難事,兩家企業各自發展了十幾年,合到一起談何容易,但也是責任感使然,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溝通,最后大家終于走到一起,實現了無縫對接。
宋志平說,改革是個苦差事。當下,建材行業更是面臨著艱巨的改革創新和發展任務,需要有更多的人出來擔當和努力。宋志平在中國建材集團的實踐給我們帶來了信心。
適應經濟形勢和行業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提質量、調結構,這其實就是建材行業邁入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幾個關鍵環節。同時,用機制來推動改革創新的動能轉換。只有這樣,建材行業的發展才能夠更可持續,更穩定,更健康。
2018年春天,與宋志平董事長的這次訪談和對話,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行業發展和努力的方向,也讓我們從中國建材集團不斷成功的改革創新實踐中,感受到了建材行業新時代的春天真正來臨了,建材行業正在豪情滿懷地邁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踏上一個由大到偉大的新征程。
來源:中國建材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