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化繁為簡 平煤神馬的去產能之路
“2018年將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日前,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針對今年煤炭行業去產能的任務予以明確,而在此前的2年時間里,全國范圍內已掀起去產能的熱潮。
“過去兩年,我們均做到了提前完成去產能的任務。”3月7日,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以下簡稱“平煤神馬集團”)一位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中,2017年,集團的煤炭板塊再度提前完成淘汰煤炭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處置工作,累計關閉礦井32對,其中本部大礦10對,壓減產能850多萬噸,平穩有序安置煤礦轉崗分流職工近3萬人。
“去產能后的職工安置和企業轉型更是重中之重。”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概念,“上述人士指出,在平煤集團內部,已形成了通過上新項目、產業轉型等方式,多元化分流煤礦富余人員。
積極響應
在平煤神馬集團內部,設立了一只規模達50億元的創業基金,這只基金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給集團內部的分流員工提供再創業的啟動資金。
“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很多分流員工使用到這筆基金。”平煤神馬人士指出,員工分流后,針對再創業,可以通過申請獲得資金支持。
這種分流方式,在平煤神馬內部已持續多年。經歷了煤炭行業的下行周期后,2010年的平煤神馬就啟動了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公開數據顯示,至2015年年底,集團先后關閉資源枯竭、低效礦井90對。
國家層面大范圍確定去產能攻堅任務則始于2016年。根據規劃,在2016年至2018年間,平煤神馬集團需化解過剩產能引導退出礦井51對,退出產能1146萬噸,轉崗安置職工34553人。其中,2016年關閉退出煤礦14對,退出產能468萬噸;2017年和2018年退出煤礦37對,退出產能678萬噸。
“2016年和2017年,我們均提前完成了任務。”上述人士指出,但這個過程中也曾面臨諸多阻力。其中,關閉礦井職工的安置問題壓力最大。
“3萬多人意味著3萬多家庭,還有許多職工是雙職工。”上述人士指出。不僅如此,許多落后產能的礦井還面臨煤礦資產和債務處置問題。
“在此前的去產能過程中,最難的莫過于職工的安置問題。”優品財富研究員表示,行業內的企業主要通過挖掘內部潛力(包括靈活工時、培訓轉崗等)、內部退養、再就業幫扶等方式來解決職工的安置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平煤神馬將一線生產人員分流到其他礦井,而后勤輔助人員則采用轉崗的方式安置。還有部分員工希望創業的,則依托“跳出煤炭、二次創業”的思路,鼓勵分流員工向新產業轉型。
在去產能與債務處置方面,平煤神馬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鐵山曾建議參照實行“破產免債”,出臺債務核銷政策,并設立低息國有企業改革扶持基金,以入股形式注入企業,填補國企因去產能及處置僵尸企業所致壞賬的損失。在增加煤炭企業結構調整財政補助及擴大去產能獎補資金適用范圍方面,將關閉退出礦井待安置職工的工資、生活費和社會保險費列入專項獎補資金適用范圍,國家每年再拿出1000億元資本金作為煤炭企業轉型基金,支持煤炭企業加快結構調整,盡早成功轉型,確保職工妥善安置。
“這些措施逐步在實施。”上述平煤神馬人士指出,集團將關停礦井的資源、設備等轉移到其他礦井,此外還設立了諸多轉崗安置通道,并通過上新項目提供新的工作崗位,比如一個在建的高效單晶硅電池項目建成后,可新安置4000名煤礦職工轉崗就業。
平煤神馬集團企業改革管理部部長陳金偉在總結集團去產能成績時曾表示:“煤礦數量減少后,煤炭產業集中度和生產力水平得到提升,優勢資源向保留礦井聚集,既利于煤礦安全高效生產,又減輕了虧損壓力。”
企業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6年以來,我國煤炭去產能已超過4.4億噸。其中,2017年,累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5億噸,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超額完成相關目標任務。預計今年能完成所有去產能計劃。
去產能不是煤炭行業良性發展的最終目標,企業的轉型升級增效才是根本。“平煤集團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基礎上,全面提升煤礦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上述研究員指出,借此可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重塑其在煤炭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對于產品有市場、有效益的優勢煤礦,持續增加投入做優做強;對于處于盈利邊緣但發展潛力較大的煤礦,優化生產布局;而對于資源稟賦較差,短期扭虧無望且后續還需較大投資的煤礦,則直接采取關閉停產的方式。
結構化去產能將成為今年全國煤炭行業去產能的關鍵詞。“所謂的結構性去產能,是指煤炭的產能有增有減,而非一刀切式的減少,在保持總產能減少的前提下,實現先進產能的有序增加和落后產能的有序減少。”上述研究員指出,未來煤炭行業的去產能重心將從此前的單純的產能退出轉向進退并重,主基調將變成全面提高供應體系質量,預計煤炭企業的并購重組在2018年也將加快。
為推進結構性去產能,包括內蒙古、山西、陜西等在內的產煤大省將是推進的重點省份。
根據此前發布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國煤炭開發的總體布局是壓縮東部、限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到2020年,煤炭生產開發進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37.4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的95%以上。為提高我國煤炭行業的總體供應質量,未來不斷優化主產區的供應質量將是必然的選擇。
對此,今年1月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2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目標,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宏也曾表示,截至目前,我國產量超過1億噸的煤炭企業有9家,超過5000萬噸的有15家。按照目標,2020年煤礦企業數量要壓縮到3000家,5000萬噸級以上大型企業產量占60%以上,其中億噸級“巨無霸”將在10家左右。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