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地勘改革發展——獨具特色的“寧夏模式”
近年來,寧夏地質局深入改革發展,以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為契機,強化公益地質服務,以實際行動為自治區經濟社會和地質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各項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來源:礦業報
寧夏地質局基本情況
寧夏地質局作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是自治區的綜合勘查和地質科研隊伍。截至2016年底,全局在職職工1804人,占自治區地勘行業在職人員總數的45%。地質勘查人員860人,其中技術人員562人(高級209人,中級233人)。全局總資產11.6億元,其中凈資產8.13億元。2016年,全局總收入7.95億元,其中財政預算撥款收入3.99億元,對外經營收入3.96億元。總收入中地勘主業收入2.74億元。全局擁有地質勘查類、地質災害治理類甲級資質21項,已發展成為寧夏勘查手段最多、專業門類最全、技術力量和找礦實力最強的綜合地質勘查單位。
寧夏地質局分類改革情況
按照中央、自治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自治區編辦等有關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確定功能定位,強化公益屬性,優化布局結構,精簡壓縮編制結構,努力建設一支精干高效地質隊伍的要求,順利完成分類改革,財政經費保障政策得到落實,實現了地質工作向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簡稱“三性”)職能的轉變,回歸其本質屬性,在全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寧夏模式”。
分類改革總體情況。經過多年的內部改革和結構優化,寧夏地質局于2015年12月全面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自治區編辦印發《關于調整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事項的通知》(寧編發〔2015〕59號,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寧夏地質局機關及地質調查院等9家單位為公益一類,寧夏地質工程院和礦產地質勘查院為公益二類。同時,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了公益一類單位以“三性”地質工作為主,建精建強建實隊伍,提高公益地質工作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二類單位以加強能力建設,拓寬市場服務領域,增強發展實力的發展定位。
強化公益職能定位。寧夏地質局較早便著手企業清退工作,強化地勘工作主業及單位事業屬性,并在2009年的機構改革中,經與自治區編辦溝通協商,將4家企業重新定位為事業單位,原公司(或集團)等生產經營性企業名稱相應更名為勘查院,并妥善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和部分單位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精簡調整內設機構。《通知》同意將寧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更名為寧夏地質局,將地質工作的事業職能由主要從事地質找礦轉向資源保障與環境保護并重。同時,寧夏地質局還對單位組織架構和人員規模進行了精簡調整,撤銷勘查開發處、礦業開發處,設置地質規劃處(總工辦)、地質信息情報處,事業編制規模由2377名壓縮為1370名。內設機構的調整及單位的更名更加體現了地質工作的內涵,為全力支撐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及地質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
積極爭取財政保障。經過分類改革,全局完成機構編制和人員職數的核定工作,經過不懈努力,財政經費保障政策也落實到位,公益一類單位實行全額預算,工資由財政統發,含基本工資、艱邊津貼和基礎績效等;公益二類單位實行差額預算,基本工資和艱邊津貼按照標準發放,其余不足部分由市場創收彌補。
“十三五”以來,寧夏地質局發展思路及主要做法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后,寧夏地質局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以“公益立局、創新強局、依法治局、和諧興局”為引領,以“深化兩學一做,建設一流隊伍,加快轉型升級,服務寧夏發展”為宗旨,以“創建全國一流地質局”為奮斗目標,積極謀劃地質事業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用規劃來引領地質工作發展。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謀劃地質事業“十三五”規劃,2016年編制完成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系統梳理出未來5年地質工作“十大計劃 ”,并分解為37項具體工程付諸實施。
積極對接重大需求,開展交流合作。以“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為導向,編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建設寧夏地質工作規劃》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建設寧夏地質工作實施方案》;利用中阿博覽會為平臺,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共建中國-阿拉伯地學合作研究中心,重點開展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地學領域的交流合作,推進中阿“一帶一路”建設,助力中阿經濟社會發展。
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基于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出了“三個轉變”:業務范圍由過去單一地質找礦轉向以“三性”地質工作為主的廣義地質上來;工作理念由過去市場化生產經營轉向緊緊圍繞自治區重大項目、重大地質需求為導向的主動服務上來;工作方式方法由過去傳統地質工作模式轉向依靠科技、人才為主的互聯網+地質創新上來。基于公益職能充分履行,提出并全力推進“五大中心”建設。著力推進地質事業轉型升級,增強服務自治區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對標自治區“三大戰略”,抓好任務落實。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對標黨代會提出的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區“三大戰略”,抓好地質工作任務具體落實:一是對標“創新驅動戰略”,圍繞自治區發展對地質工作重大需求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全面推進服務創新,為“兩個先行區”、“兩個示范區”建設提供地質安全保障,積極開展推動地質科技、生態環境地質環境保護關鍵技術、新能源勘查技術和地質信息化技術創新;二是對標“脫貧富民戰略”,充分發揮地質專業技術優勢,助力自治區精準扶貧工作,在新能源資源勘查、勘查找水、農業地質等方面為精準脫貧提供地質依據;三是對標“生態立區戰略”,樹立問題和需求導向,在遙感測繪調查與監測、城市地質調查、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旅游地質調查等方面展開工作。
面臨的主要困難及建議
寧夏地質局在推進地質事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新常態下地質事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諸如國家地勘投入大幅減少、基礎地質工作投入不足、社會投資持續低迷等,尤其是國家地勘專項資金投向做了重大調整,今后地勘單位爭取國家專項地勘投入沒有太大可能,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地質工作開展。二是思想觀念、發展理念、作風狀態等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三是現有地質工作服務能力還不完全適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建議地方政府提高對地質工作的重視程度。“地質工作是經濟建設的先行,貫穿于長期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地質工作,特別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地質工作的先行和支撐作用。因此,建議地方政府提高對地質工作的重視,為地質工作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二是建議財政專項支持“三性”地質工作開展。寧夏地質局應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確保“三性”地質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實施。同時,自治區財政應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地質工作經費,支持“三性”地質工作得到持續開展。
三是加強人才培養為地質事業發展注入內在動力。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地區,人才吸引力弱,而地質人才是地質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和關鍵。寧夏地質局要不斷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院士專家的密切合作,充分發揮院士工作站和產學研基地的作用,為地質事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建立和利用各類人才引進和發展平臺,建精建強建實公益性地質隊伍,完善分配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隊伍內在活力,集聚公益事業發展的持續動力。
來源:礦業報
推薦閱讀:
◎歡迎您留言咨詢,請在這里提交您想咨詢的內容。